玄武教育专题
图片新闻
教育动态
教育概览
机构设置
通知公告
校园信息
名师风采
玄武教育概览

玄武区是南京市的中心城区,市委、市政府以及南京军区机关等所在地,区域面积75平方公里,下辖7个街道59个社区,常住人口约65万。

玄武是一座美丽厚重的城区。区内自然风貌瑰丽,紫金山色,玄武湖光,明城墙韵交相辉映,集中体现了南京“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独特风貌。历史底蕴深厚,是东吴、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等六朝宫阙所在地,六朝祭坛、明孝陵、中山陵、总统府,无不浸润着历史的沧桑与繁华。“覆舟山下龙光寺,玄武湖畔五龙堂;想见旧时游历处,烟云渺渺水茫茫”,这是王安石歌咏玄武的一百多首诗词的其中之一。历代人物对玄武钟情不已,留下了大量优美辞章。

玄武是一座独具创新优势的城区。交通体系发达,火车南京站等重大交通枢纽坐落区内,宁沪、宁杭高速等交通动脉四通八达。科教资源丰富,辖区有东南大学等高等院校11所,省部属科研机构28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5家,工作在区内的“两院”院士有27人,超过全市的三分之一。全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社区教育协调发展,办学特色鲜明,教育教学质量优良,教育综合实力特别是高中阶段和义务阶段的教育教学质量在南京市、乃至江苏省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玄武是一座宜人宜居的城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险、困难救助等政策基本实现全覆盖。社会事业领先发展,教育、卫生、养老、社区建设等工作获得一大批全国先进称号。环境功能品质显著提升,一道道景观道路,一条条特色街巷,一个个游园广场,为百姓提供了便捷、宜人的工作生活环境。

玄武是一座蓬勃发展的城区。经过多年持续努力,全区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面向未来,玄武正紧紧围绕创成率先大业的目标,坚持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道路,大力实施创新玄武、文化玄武、品质玄武、绿色玄武、幸福玄武战略,加快建设综合实力强,智慧含量、环境质量、文明程度和幸福指数高的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标志区。

 

玄武教育核心理念、目标

 

玄武教育理念:公平 均衡 优质 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发展好每一名教师,服务好每一个家庭。

玄武教育目标:高质量实施素质教育,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全省乃至全国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标志区、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区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

玄武教育战略:高位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优质均衡发展。

玄武教育模式: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教育战略思想;坚持教育投入优先,发展教育保障机制;坚持教育改革开放,发展教育现代化;坚持人才强教,发展教师素养;坚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发展教育的品质。

玄武教育品牌:素质教育先进区、教育现代化先行区、职业教育品牌区、教育对外开放窗口区、学习型社会示范区。

 

玄武教育基本情况

 

全区共有幼儿园39所(其中教办园9所、集体幼儿园6所、部队办幼儿园8所、机关和院校办幼儿园7所、民办幼儿园9所),在园幼儿11095人。所有幼儿园均已建成江苏省标准幼儿园,其中江苏省优质园32所,市优质园2所,优质率达87.2%。

小学20所,共有教学班594个,在校学生21532人,均为江苏省实验小学或南京市现代化小学。另有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39人。

中学14所,其中独立高中2所、完中2所、初级中学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民办初中1所、中等专业学校1所。中学教学班404个,学生总数16950人,其中初中学生10956人,高中学生5994人;中专班91个,学生3027人。所有公办初中全部为江苏省示范初中或南京市推进素质教育示范学校;1所民办初中为首批江苏省模范民办学校;4所高中均为三星级以上普通高中,其中四星级高中2所,三星级高中2所;1所职业学校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全国科技体育传统学校、江苏省四星级职业学校、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教育机构有:教育局机关(内设8个科室)、教育督导室、教师发展中心(集科研、教研、培训、信息技术“四位一体”,是国家级示范性教师培训机构,江苏省首批示范性教师发展中心)、玄武开放大学、招生办公室、自学考试办公室、少年宫、社区教育办公室。

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系统)、直属单位共有在职教职工在职教职工3324人,专任教师3187人,特级教师29人。教师中高级职称719人(其中正高10人),中级职称1696人。全区有离退休教职工2684人,其中离休干部55人。有党员2189人,其中在职党员1421人,离退休党员768人。

全区现有校极领导163人,其中中学校级领导74 人,小学校级领导75人,直属单位校级领导14人。

 

玄武教育发展回顾

 

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教育战略思想

 

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握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时代特征,坚持教育思想的现代化,突出教育发展的优先地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九五”就提出了“办好每所中小学,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十五”确立了“高质量办好每所学校,高水平建设教育强区”的目标。“十一五”明确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设教育现代化强区”的目标。“十二五”提出“高质量实施素质教育,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2014年3月,玄武区在全市率先召开教育先行区与学习型城区建设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打造南京世界教育名城先行区,建设学习型城区,促进人的现代化”战略目标。进一步明确教育战略方向:更加注重高位发展,更加注重内涵发展,更加注重特色发展,更加注重均衡发展;突出教育发展四个重点:突出素质教育,突出教育创新,突出队伍建设,突出教育服务、贡献社会。

玄武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社区教育协调发展,教育综合实力特别是高中阶段和义务阶段的教育教学质量“十一五”以来一直处于全市、全省领先地位。先后荣获全国幼教先进区、全国特教先进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等国家级称号,以及江苏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先进区、江苏省幼儿教育先进区、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区、江苏省教育人才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江苏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区、江苏省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省级督导评估考核先进单位、江苏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区等称号。“十一五”以来,玄武区是南京市唯一一个囊括江苏省评选的所有先进(示范)区称号的区(县)。中考成绩连续11年居全市第一,高考成绩连续10年名列南京市原六城区第一。

2009年,玄武区教育局被南京市委、市政府授予“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是被授予称号的20家单位中唯一一家教育集体。2011年,区教育局领导班子被区委授予“五好班子”称号。

2007年10月,玄武区接受江苏省首批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专家组组长、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咨询委员会副主任谈松华代表专家组书面反馈时指出:“玄武区经过坚持不懈地创建,全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均衡、优质、协调发展,构建了比较健全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和优质教育体系,教育综合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现。玄武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比较全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实现了由物质层面的现代化向制度和文化层面现代化的转型,实现了教育现代化内涵和品质的提升,积累了丰富的创建经验和显著的创建成果。”

2013年,玄武区被认定为首批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首批江苏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在省政府对区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中,玄武区以98分的高分通过评估,受到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2014年,玄武区先后荣获首批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南京市唯一的首批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教育实力始终处于全市乃至全省领先地位。

 

坚持教育优先,确保教育高位发展

 

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强化统筹协调,形成发展合力。一是区委、区政府对教育工作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二是区政府各相关部门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指挥协调下,各司其职,把促进教育发展列入本部门的工作计划,并列入年终考评。三是对学校实行千分制考评,强化了过程管理和绩效考评。上述措施,凝聚全区合力,有力地促进了全区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2、注重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研究出台了《玄武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促进玄武教育发展的系列文件,制定了推进教育现代化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使玄武教育工作既有宏伟蓝图,又有具体路线图;既有明确目标,又有务实举措,有效引领了玄武教育持续向前发展。

3、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教育需求。(1)建立健全经费投入机制,确保“三增长、一提高”。教育经费全面纳入区本级财政预算,新增财力着力向教育倾斜,财政教育拨款的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生均教育经费逐年增长、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义务教育阶段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高于省基准定额且逐步提高,做到了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2)努力保障校舍安全,教育装备全面达标。成立了玄武区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领导小组,按照省定标准,进行了新一轮校舍改造出新。重视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区内每所学校的专用教室齐全,所有教室标配电脑投影,电子白板广泛应用,城域网连通所有学校,校校有网站,资源丰富,利用率高。(3)建立健全公平保障机制,实现贫困学生资助率100%。制定了《玄武区困难家庭临时救助实施办法》,成立了“南京市玄武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规范了资助程序,保证了所有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都能得到及时的教育资助。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对符合政策的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学生,实行了免学费制度,对在校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按1500元/生/年的标准发放助学金。

 

坚持教育改革,破解发展难题

 

1、积极推进学前教育优质健康发展,有效缓解“入园难”。制定了《玄武区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强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在城郊结合部、经济适用房片区增设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全区39所幼儿园分布在7个街道,每个街道都有省、市优质幼儿园;全区省优质园33所,占比85%;有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32所,占比82%。区内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100%,有效缓解了“入园难”。2013年,荣获“江苏省首批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

2、努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断缩小校际差距。一是加强校级领导交流。从品牌学校抽调管理骨干充实到一般学校领导岗位,近三年全区学校校际交流校级干部105人,年均流动比例29%。目前,全区小学和初中校长几乎都有大校、名校教学和管理经历;二是安排区内外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指导帮扶相对薄弱学校;三是签约培养、外派锻炼青年教师;四是组建教育集团,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今年我们在原有五大教育集团的基础上,把集团外所有初中校全部纳入九中、十三中两个初中教育集团,把所有小学全部纳入新组建的北小、附小、长小、成小四个学校发展共同体,更大程度地共享教育优质资源。今年的教师交流就是由这六个集团(共同体)组织实施的。五是提升小班化学校内涵品质。大力倡导“面向每一个”的教育理念,成立区小班化教育工作研究所,聘请专家学者驻校指导,引导教师关注个体,尊重差异,建构个性化学习空间,着力打造玄武教育新品牌。目前,全区有小班化小学12所,占比达50%以上;有5所“南京市小班化示范学校”,占全市1/3。近几年,我们先后承办了第三届“中国南京——新加坡中小学校长教育论坛”、南京市小学素质教育内涵发展现场会等高端研讨会,展示了区小班化教育成果。小营小学等一批小班化学校已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优质资源。《中国教育报》以《小班是一种怎样的教育境界》为题对我区小班化教育进行了整版报道。

3、持续推进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 ,实现高中教育多样化。坚持优质发展与特色发展相结合、强化基础与发展个性相结合、知识传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全面提升普通高中整体办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努力形成多渠道升学、多样化成才的普通高中办学模式。目前,全区有四星级高中2所,三星级高中2所,全部通过江苏省星级高中复评。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各具特色,多样发展。高中教育质量在六城区首屈一指。

4、有效推进职业学校优质品牌发展,做强做优玄武中专。坚持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并重,把职业学校优质品牌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玄武中等专业学校已创建成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江苏省四星级职业学校和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南京市首批高水平特色职业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德育科研先进实验学校、全国科技体育传统学校等国家级荣誉45项。建有教学及实训大楼6幢,拥有实验室40多个,专业17个,3个专业为江苏省示范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专业。

5、不断推进社区教育优质和谐发展,实现社区教育全覆盖。我区是首批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区内所有街道都是南京市社区教育示范街道,其中4个街道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街道。我区社区教育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提高社区成员素质与文明程度为目标,积极探索“双十”生态式社区教育模式,让社区居民“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提升素质、健康生活”,促进了社区居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和地区文明程度。全区社区教育覆盖率达100%,终身学习三级网络覆盖率达100%,居民社区教育活动年参与率为67%,社区教育资源100%向全区开放。我区社区教育工作获得全国社区教育发展成果一等奖;社区教育助推学习型城区建设经验在全国交流;龙虎网以《特约访谈玄武生态式社区教育》为题,进行了专门报道。

 

坚持内涵发展,提升办学质量

 

1、文化立校,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我区从2009年起开始重建学校文化。各学校从凝炼学校核心价值观开始,制定学校文化建设方案,重新梳理“三风一训”和管理制度,引导师生认同学校的教育追求和办学特色,建立了相对完整的从精神到制度再到物质的文化架构。在此过程中,教育局每年选定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点项目有计划地重点推进。这几年,全区重点推进的项目有:制度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质量文化等。在此基础上,逐渐提炼成体现玄武教育群体形态与生态的区域教育文化特色。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我们特别重视把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行为文化建设上,以文化引领行为,以行为诠释文化,以实现文化以文化人的意义;重视把学校特色发展战略与学校文化建设作为一个双向建构、双向促进、双向提升的过程,均衡与特色两者并重,相互促进,形成了具有更深文化内涵的学校特色。

2、课程推进,大力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根据我区课程改革推进需要,以课程规划为抓手,积极推进课程建设。我们大力倡导学校的一人、一事、一物都是课程的观念,聘请专家、教授,指导我们在学校愿景、课程结构、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全面规划、整体建构学校课程体系,以凸显学校价值追求和办学特色,提升教育质量。目前,全区所有学校都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课程规划以及相应的实施方案。十三中、南师附小、北京东路小学的“学校课程校本化的建设”的研究成果在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中获特等奖,成贤街小学的课程建设研究成果获一等奖。2012年,《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国家级教育核心报刊均对我区课程规划与实施的情况进行了专题报道。

3、研究教学,持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区就确立了以课堂教学研究推动教育质量提高的基本思路,始终把课堂当作促进教师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研究常抓不懈。从“一研、二抓、三优化”课堂教学改革,到“三学双动”主体性课堂教学研究,再到新课程理念下的“四边”,再到现在的“三全”“五优化”课堂教学研究,这些针对我区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而开展的全区性的研究与实践活动,内容和目标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课堂教学的特色也越来越明显。对师生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优化管理,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为提高管理水平,保障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开展了市级重大招标课题《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研究》,明确了学校教学质量过程管理每个环节的内容和责任,强调了教学直接参与者(教师和学生)质量保障的主体责任,把质量管理的要求落实在每一节课堂上。我们坚持“三段一体,抓好全程”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理念,把质量管理的要求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些有效做法,是我区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市始终位于前列的重要保证。我们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形成了初步的研究成果。我区编辑的13本研究成果已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并获“首届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奖”二等奖、南京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坚持科研引领,强化队伍建设

 

1、加强教育,提升教师职业形象。加强师德教育,持续开展“教师学斯霞、校长学袁浩、党员学北小(党支部)”的“三学”活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倡导教师为人师表,关爱学生,严谨笃学,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完善师德师风考核评价办法,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弘扬优良教风。组建“师德宣讲团”,挖掘身边的先进典型,以教师教育教师,以教师帮助教师,以教师促进教师。不断创新师德典型宣传方式,进一步提升教师良好形象。定期评选“师德标兵”“师德先进集体”“斯霞式人民教师”。目前,全区中小学100%的教师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考核。小学教师大专以上学历达99.3%,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95.4%,高中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97.9%,其中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达31%,玄武中等专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5%。全区小学、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超教育现代化标准20个百分点,高中教师研究生学历达教育现代化标准两倍以上,教师学历达超教育现代化标准。全区有南京基础教育专家4人(全市16人),在岗特级教师29人,在岗教授级高级教师10人,市名校长、名教师20人、市学科带头人67人,市优秀青年教师191人。受到全国、省、市表彰的教师300多人,涌现了一大批学有所长、术有专攻、师德高尚的人师楷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十三中校长王军在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奖评选活动中获优秀校长奖;长江路小学校长宋红斌当选“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园长吴绍萍当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10名)。

2、重视研训,不断提升教师素质。以适应新形势、推进专业化为目标,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为重点,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师研训内容和形式,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教师职业能力建设。我们强调研训要基于教师需求并引领教师需求,突出激活教师的实践知识,宽基础、小模块、多选择;我们强调要充分挖掘每个教师的潜能、特色、优势,为每一位教师的成长提供适宜的条件;我们重视骨干教师梯队培养,不断完善培养机制,优化成长环境,建立发展平台,明确引领责任,强化履职考核,让骨干教师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人。我们重视发挥教师发展业务部门“区教师发展中心”的作用,加强中心建设,在去年我区教师发展中心被评为江苏省首批示范性教师发展中心之后,今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示范性教师发展中心。

3、签约培养,助推相对薄弱学校。2009年,我区启动“紫东实验学校、孝陵卫中学青年教师签约培养工程”,集中全区骨干教师,采用签约培养的形式,与两校青年教师一对一师徒结对,制定三年培养计划。截止目前,全区近30所学校的48名骨干教师参与了此项工程,共签约六批青年教师,参加签约的青年教师65人,占两校教师总数的45%。有54名青年教师结业,培养了9名区优秀青年教师、3名区学科带头人。2012年开始,我们进一步深化这项工作,把签约学校扩大到12所,为28名青年教师选聘了指导教师。

4、科研促进,整体提升教育品质。我们坚持“工作的过程就是研究的过程,研究的过程就是工作的过程”的理念,用研究提升工作水平,用工作丰富研究内涵。我们申报立项了国家、省、市级“十一五”集体、个人规划课题共1497项,70%以上的中小学有国家或省级“十一五”规划课题,100%的中小学有市级以上的“十一五”规划课题。我区58项课题被批准立项为省“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数全省第一;100项课题被批准立项为南京市“十二五”规划课题,列全市第一。这些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素质,提升了学校品质。

 

坚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发展教育的品质

 

协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坚持通过硬件建设和教师发展促均衡发展,通过文化建设和特色发展促优质发展。

一是学前教育优质健康发展。将学前教育纳入全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不断加大投入,优化组合,改善办园水平,提升办园档次。全区39所幼儿园中33所是省优质园,3所是市优质园, 3所标准园,优质率已达92%。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100%。2006年,被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幼儿教育先进区”称号。2010年,被南京市教育局授予“南京市集体幼儿园‘提升工程’先进区”称号。2011年,被南京市表彰为“南京市幼儿教育先进区”。2013年,荣获“江苏省首批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

二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我区一直把义务教育作为政府重要职责,坚持不懈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质量在南京市始终名列前茅。全区21所小学全部被确认为省级实验小学。独立公办初中全部为省级示范初中或南京市推进素质教育示范学校;民办初中是省首批模范民办学校。以小班化为抓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前,全区有小班化小学12所,占比达50%以上;有5所“南京市小班化示范学校”,占全市1/3。近年来,承办了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两岸四地小班化教育研讨会,承办第五届长三角地区小班化教育研讨会,承办第三届“中国南京——新加坡中小学校长教育论坛”,承办了“南京市小学素质教育内涵发展现场会”。一系列研讨会展示了玄武小班化教育近年来取得的成果。通过优化整合资源,组建集团学校,实施“学校结对共建”战略,帮扶城郊结合部学校,干部教师交流等举措,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了玄武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三是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4所普高均为三星级以上普通高中,其中四星级高中2所,三星级高中2所。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市乃至全省始终处于领先地位。2006年,被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先进区”称号。2009年,十三中作为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高中观摩学校,接受了教育部及全国各省市领导的现场考察,学校的课程经验和成果获得了与会领导的高度评价;2010年,十三中被授予“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称号,并被选为南京城区新增的2所指标生招生学校之一。2011年,十三中被确定为“江苏省语文学习实验课程基地”,2012年,九中被确定为“江苏省音乐课程基地”。
    四是职业教育优质品牌发展。玄武中等专业学校是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江苏省四星级职业学校、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全国特色职业学校百强校。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重点建设现代服务类、信息技术类和文体艺术类专业,构建起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教育和培训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相互衔接、相互贯通、多层次、多元化的职教体系。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专业为省级品牌专业、美术绘画、休闲体育运动与管理、音乐舞蹈表演、美容美体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训基地为国家级优秀实训基地。有省职教领军人才2名,市学科带头人10名,省市职教中心组成员11名,市“青优”11名。近三年来,学生就业率达99%,对口就业率85%。有近50名的学生考入本科院校,数十位学生升入专科院校就读。

五是民办教育稳步发展。目前,全区有民办教育机构83所。民办教育机构的合格率达98%。玄武外国语学校、樱花双语艺术幼儿园、淘淘幼儿园、汇文文化信息培训学校、二十一世纪围棋培训学校、普雷信息培训学校等一批民办教育机构被评为省级先进单位。南京前锦教育培训学、南京明心儿童益智教育培训中心、南京小天鹅文化艺术培训中心、南京爱信诺航天信息培训中心、南京艺之行艺术培训中心等一批民办教育机构被评为市级先进单位。

六是社区教育领先发展。按照“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的总体思路,努力将全区建成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让社区居民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提升素质、健康生活,2008年成为首批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长期以来,开展博学、博雅、博爱教育,以博励学、以雅弘德、以爱促和,彰显生态式社区教育特色。玄武区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社区学习网络,建设区社区进修学院、7个街道社区教育中心、59个社区居民学校三级社区教育阵地,打造“博学玄武学习在线”网上学习平台,形成60个社区学习中心(基地)和100多个社区教育基地,创设玄武社区学堂并成为全国2014年特别受百姓喜爱的终身学习活动品牌,产生玄武区22个精品社区学堂(讲坛、论坛)和20个社区教育品牌项目,社区教育覆盖率100%。全区有2个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项目、13门国家级社区教育特色课程、两个创建全国学习型社区示范街道。所有街道都是市级以上社区教育示范街道,其中有4个国家级示范街道。

 

玄武教育未来展望

 

愿景:打造南京世界教育名城先行区

 

1、战略目标:到2018年,率先实现更高层次的教育现代化,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同期平均水平。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主要指标高于世界发达国家同期平均水平,建成高水平人力资源强区和南京世界教育名城先行区。

2、主要标志:

一是优质均衡的教育新布局。教育更加公平,资源更加充裕,结构更加优化,布局更加合理,发展更加均衡。2018年,优质教育成果全面惠及全区人民:3-6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保持100%;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保持100%;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保持100%;高中教育阶段毛入学率保持100%。

二是融合协调的教育新体系。大力培养多样化人才,促进人人成才和各类教育多元发展、协调共进。进一步推进普职融通进程,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教育教学与网络信息、教育培训与产业发展相互对接,形成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协调发展、无缝衔接、高度融合的现代教育新体系,使教育体制机制充满活力、办学主体多元、办学模式多样、办学资源投入多渠道,实现全区人民学有所教、学有优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目标。到2018年,教育发展主要指标率先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同期平均水平。

三是丰富便捷的学习新平台。将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让学习成为全区人民自觉的日常行为。努力使社会化公共支持服务更加完善,全民终身学习平台更加立体,各类教育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形成教育进社区、学习进家庭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实现城区文化内涵和市民素质全面提升。通过“博学玄武”学习在线等便捷、开放的继续教育网络和服务平台,加快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教育数字化平台,持续提升“市民参与工程”,构筑一批特色鲜明、影响力大、参与面广的学习活动新载体,打造全国知名、开放共享的教育学习平台系统。到2018年,社区教育覆盖率达100%。

四是开放多元的交流新格局。教育发展的视野更加开阔,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跨度、力度和速度,教育国际国内交流和合作充满活力,积极发展中外教育交流,鼓励区内中小学与国际国内学校建立合作关系,进一步办好十三中、玄武中专的国际合作项目,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课程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知晓国际规则并能参与国际交流的国际型预备人才,增强玄武教育的国际吸引力、竞争力。到2018年,形成教育开放合作新格局,建成具有较大辐射影响力的教育名城先行区。

 

各类教育发展思路

 

1、学前教育:优质健康发展

着力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将学前教育纳入全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强化学前教育的公共服务职能。坚持学前教育的科学性和公益性,为所有儿童健康、幸福成长实施快乐的启蒙教育。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多元投入的办园体制,构建布局合理、充满活力、质量优良的学前教育体系。鼓励优质名园通过兼并和托管等多种模式,到新建住宅小区等举办新园、扶持弱园。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有效开展教师研修,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努力提升幼儿教师整体素质。到2018年,公办园建成省优质园的比率达95%,全区幼儿教师专科及以上学历达100%。

2、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坚持公平优质均衡的价值取向,提高每所学校的办学水平,让所有孩子获得公平及高质量的教育。加大对相对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建立有效机制,在校舍场馆、配套设施、学校文化、师资队伍、干部队伍等方面给予薄弱学校有力支持。通过调整施教区范围、缩减招生规模等举措,确保区内生均教育教学资源达标。高标准高水平持续推进现代化学校建设,办好每一所学校,发展好每一个学生。进一步探索建立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协作机制,鼓励优质教育资源向城郊延伸,推进薄弱学校委托管理,缩小学校间的办学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发展。加大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较多的学校的经费投入,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享受“同城待遇”。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确保残疾儿童100%就学。

3、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

坚持特色发展,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加强创新能力培养,为学生成人、成才、成功奠定基础,形成高质量、多样化、有特色、可选择的发展格局。依据地域文化、社区资源、学校传统、办学理念、学生需求等挖掘自身特色内涵,科学设计,建设特色品牌,形成一校一品、各具特色、各显风采的学校文化。通过学习、借鉴、创新的路径推动区内有潜质的高中实现办学模式多样化、育人方式多元化、发展途径多维化。积极推动人民中学恢复汇文女中的试点改革。支持有条件的学校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和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到2018年,全区高中学校布局合理、规模适度、质量优良,形成个性化、多样化和选择性的办学模式。

4、职业教育:优质品牌发展

坚持做精、做优、做强现代职业教育,推进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培养模式和学制贯通的“立交桥”,打通技能型人才深造发展渠道,为经济转型、社会进步输送知识型、发展型技能型人才。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充分发挥、利用行业企业资源优势,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促进不同层次人才培养。加强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探索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实施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新模式。完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逐步实行职业培训模块可叠加的学分银行制度,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培养模式。鼓励中等专业学校与企业、高校、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合作办学,实行订单式培养,形成引厂入校、引校入厂的办学格局。到2018年,重点建设好6-7个省品牌专业、特色专业,重点打造4-5个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好2个国家级实训基地,努力把玄武中等专业学校创建成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5、终身教育:优质和谐发展

健全学习型城区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完善“双十”生态式社区教育模式,建设生态式学习型社区。创新成人教育与社区教育紧密结合的办学模式,实行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并重的制度,新增劳动力全部接受成人在岗或非在岗培训。建立社区教育弹性学习制度,开展学分银行试点,打造博学、博雅、博爱“三博”社区教育项目。积极推行弹性学习制度,引导市民自主选择、自愿参与各种学习活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终身学习信息查询和服务体系。积极探索民办教育的多种实现形式,推动民办学校朝着精英化、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打造名牌化、多元化、个性化特色品牌教育。建立健全民办学校依法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提供服务的格局。完善民办教育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认真履行政府对民办教育的监管和服务职责。到2018年,形成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社区教育项目,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6年以上。

 

重点任务和措施

 

1、文化建设

重视文化资源和文化传统的分析与借鉴,关注“中山文化”、“行知文化”、“总理文化”以及“斯霞文化”等文化品牌的传承与发扬。通过对学校的文化现状的深入分析,对学校文化形成的历史以及学校现阶段的发展任务的研究和梳理,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战略及实施规划的整体性思考,不断提升办学理念,不断凝练核心价值观,形成学校文化特色和办学品牌。

把学校文化建设的重心放在行为文化建设上,以文化引领行为,以行为诠释文化。即把学校文化渗透在学校的日常行为和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从常规教育活动入手来加强学校文化建设。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式,更新教育教学和管理观念,革新学校的各项制度,变革教育、教学、管理和一般交往模式;让文化的种子在师生心灵的田地中生根、发芽、成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精神气质和人格特质,外化为精神境界、生命追求、人生修养和生活态度;形成一种氛围、一种文化场,使生活于其中的师生不断受到熏染陶冶。让广大师生感到目标明确、生活和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价值认同,并能化为工作、学习的自觉行动。

2、教育开放

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化人才为目标,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大引进海外智力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力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提升优秀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市民的国际交往能力和玄武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创新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新机制,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合作,鼓励学校与国内外先进学校建立友好交往、合作办学,提高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能力。根据学校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派教育管理干部、教育培训人员和骨干教师到国外进修或进行科研合作,培养一批具有先进教育思想的教育管理干部和教育教学专家。拓展教育对外开放交流的渠道,选择适当的对外交流合作形式,把“请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注重建立比较稳定的对外交流合作渠道,逐步形成以我为主体、以项目合作为主要内容的对外交流合作格局。支持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国际融合活动,推进学校之间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学校对外开放。到2018年,全区中小学都与国(境)外学校建立合作交流项目,定期互访,互派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支持有条件的学校与国外学校进行合作办学,构建学生成才发展“立交桥”。

3、素质教育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牢牢把握高质量实施素质教育这个战略主题,沿着“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方向,把玄武建成全省乃至全国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标志区。着力加强学生品德教育,构建纵向沟通、横向衔接的德育工作机制,形成具有玄武特色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区域特点、学校特色的学校文化,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高质量推进新课程改革。积极开展“三全”“五优化”课堂教学研究实践活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和小组合作式教学,开展精品化教学、分类教学实验,推行学分制、导师制、走班制等教学管理制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机会和自由发展空间。规范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多样化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如跑操、球操、绳操、武术操等),强健学生体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依托城区可用教育资源,让传统艺术、高雅艺术进校园,丰富学校艺术教育内容和形式,全方位推动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健康快乐地成长。改进教育评价制度,建设教育科学生态。用科学的质量观指导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用增值性评价去引导学校,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坚持全面发展、特色发展、品牌发展。以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基点,不断创新适合学生发展的学生评价标准,让师生共同参与、完成评价过程,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新的目标指引下去不断获取发展与进步。

4、特色德育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以基本道德规范和公民意识为基础,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教育、博爱教育、养成教育、生命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不同学段德育的重点,整体规划中小幼德育体系。学前教育阶段注重培养幼儿最基本的生活习惯,小学阶段注重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五爱”情感教育,初中阶段注重良好的心理品质教育、道德品质教育、遵纪守法教育,高中(职业中专)阶段注重人生观教育、理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从而形成分层递进、有机衔接的教育体系。

加强德育课程建设。认真落实德育专门课程在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地位,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教学是德育的基本形式,学校要努力形成教德合一的机制,把德育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结合课程改革,推进学科德育,激活所有学科的德育内涵,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完整的教育者。要对学校的德育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并纳入课程管理,形成富有玄武特色的基础文明养成教育课程、意志品质培养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感恩教育课程、责任心培养课程、社区服务及社会实践课程、校本节日活动课程、法制教育课程、安全教育课程等德育特色课程体系。

着力德育资源开发。整合中山陵、梅园新村纪念馆等一大批玄武区特有的教育资源,建构德育资源体系,进一步发挥教育资源的功能,创新德育特色活动。

创新德育实践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德育的本质是实践,在德育工作中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学校德育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的规范化建设,提高家长学校的教育质量。进一步完善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促进学生学习成长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精心挑选并建设一批教育基地,努力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好的教育载体。建设好陶老师工作站玄武分站,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网络文明教育。根据德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需要,切实改进德育方法和手段,做到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科学有效,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完善德育评价体制。德育评价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把德育由软变硬、由虚到实的一项重要措施,开发形式多样、灵活便捷的德育评价方式,使德育评价更加科学,更加全面,更有实效。建立重视学生生活体验、实践经历、社会服务等主体参与的德育评价机制,提高学生参与德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5、队伍建设

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以基于并引领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为核心内容,以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为核心取向,以调优教师队伍结构为主线,以培养骨干教师队伍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重视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倡导教师为人师表,关爱学生,严谨笃学,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完善师德师风考核评价办法,规范教师职业行为,弘扬优良教风。继续开展“师德宣讲团”活动,挖掘身边的先进典型,以教师教育教师,以教师帮助教师,以教师促进教师。不断创新师德典型宣传方式,进一步提升教师良好形象,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以适应新形势、推进专业化为目标,以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为重点,加强教师职业能力建设。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师培训内容和形式,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在注重平时培训的同时,逐步建立工作一定年限的教师定期集中培训以及以自己所长为基点不断成长的机制;教师培训内容要突出基于教师需求并引领教师需求,突出激活教师的实践知识,突出宽基础、小模块、多选择。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师评价内容、类别、标准和方式方法。一方面,在重视对教师专业评价的同时,引导教师提高与学生交往的能力,强化教师对学生道德发展的责任,在教学活动中自然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给学生提供一个充满德行、善行和爱心的成长环境;另一方面,个性化、多样化评价教师,帮助教师准确进行自身定位,充分挖掘每个教师的潜能、特色、优势,为每一位教师的成长提供适宜的条件。发挥“区教师发展中心”的积极作用,着力实施骨干教师培养机制,重视骨干教师梯队建设,优化骨干教师成长环境,让他们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人。

不断加强学校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公开选拔、平等竞争、择优聘任原则,实施学校中层竞聘上岗制,逐步推行学校领导公推竞岗制度,配套实施校长聘任制和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制,进一步完善学校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机制,促进学校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的全面提高。进一步加强干训工作,完善培训机制,提高校长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造就一批教育家型校长。

切实加强在全国有较大知名度的领军人才培养,联系国内外教育发达地区、发达国家,采取挂职、交流、委培等方式,为有抱负、有视野、有胸襟、有创新能力、有时代感的名校长、名教师脱颖而出创造积极的环境。充分运用本区名校长、名教师签约培养的方式,造就更多的全省知名、全市一流的教育管理专家和学科教学专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努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到2018年,全区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和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达到国家规定的合格学历标准,小学教师大专率达100%、本科率达95%以上,初中教师本科率达99%以上,高中教师本科率达100%,高中教师中硕士研究生比例达40% ,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达到90%以上。到2018年,入选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人数增至4人,新增省特级教师和教授级高级教师20人,新增市学科带头人60名。

6、教育科研

进一步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性作用,充分借鉴和应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方法来引领教育现代化强区建设。围绕玄武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教育科学研究,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贴近实际,针对学校、教师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准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引导教师开展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诊断性研究及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做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艺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重视教育科研的“科学性”,加强实证研究。着力推出几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教育科研项目,努力打造“教育科研强区”。

推进教育科研机制创新,提高教育科研成果转化力度,加大教育科研对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创新实践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区校两级教育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更加有序、灵活、讲究实效的教育科研工作网络和专兼职结合的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教育科研队伍,促进全区教育科研的优先发展、优质发展、和谐发展。

7、课堂教学

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质量观,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新思路、新途径,进一步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以课题研究为主导,以行动研究为主体,深入研究课堂,推动全区课堂教学改革。

扎实开展课堂教学“三全”“五优化”研究与实践活动。根据学校和学生特点,将全区区域性“三全”“五优化”课堂教学研究与校本特色的课堂教学研究专题有机结合起来,并与打造学校品牌、教学常规管理、教师队伍建设、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研究和学科共同体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三全”“五优化”研究体现“三融合”,突出“三重点”:理论与行动相融合,重点在行动;区域与学校相融合,重点在学校;群体与个体相融合,重点在个体。通过研究,进一步实现有效课堂建设;通过研究,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减负增效、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合作,以学习科学为视野,以人类学、社会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系统科学等多个学科前沿成果为视角,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通过建设“支持性学习共同体”,实施“学习策略”、“情境性学习”、“挑战性学习”、“有意义的学习”、“合作性学习”,重构课堂生活,提升课堂生活品质,把课堂变成学堂,初步建构有科学理论支持、有实践效果实证、区域特点鲜明的创新的高效课堂。在研究与实践中,坚持玄武课堂教学传统,实现教学合一,以学为主;建构和谐学堂,师生一体,互相支持,共同发展;学校特色与学科个性结合,形式多样,取向多元。

8、课程建设

进一步更新课程理念,提高课程建设的领导力。从课程规划入手,全面而富有个性地贯彻课程改革理念、落实课程改革方案,让课程成就学生,提升教师,发展学校。

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推进学校课程规划,建设课程文化。在学校愿景、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教材、师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基地、课程考核)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的对话,形成适应新课改精神、体现学校办学思想和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学校课程规划,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课程。努力实现认知课程与实践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德育课程与学科课程互补共生,形成全面、全程、全员育人的课程体系。

进一步加强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与开发。结合学校的教育目标,积极挖掘、整合学校和社区的教育资源,规划与设计突显学校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突出新课程个性化、多样性、选择性的特点。在中小学设立生涯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生涯辅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个性发展。特别要在“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两个领域加强研究、实践与管理,综合开发内容丰富的活动项目,建立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基地,让学校更好地融入社区,让学生更多地走进社会,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进一步建立学校课程评价和保障机制。深入研究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从学校课程发展的组织机构、教师的知识管理和专业发展等方面建立和完善学校课程的支持系统。借助专家团队,组织多种形式的课程知识培训,结合学校课程规划,着力提高学校领导团队和教师队伍的课程专业知识和课程领导能力,形成学校课程建设共同体。建立多层次课程交流分享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交流评选活动,形成学校课程建设的激励机制。建立学校课程检查反思制度,引导学校和教师积极执行学校课程方案,自觉反思课程实施效果,主动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形成课程实施、监控、评价与改进机制。

9、教育信息化

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每一个人提供个性化和无处不在的教育,把玄武建成全省乃至全国的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区。进一步完善区校两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网络体系建设,实现网络全覆盖、服务全覆盖。加强优质信息资源建设,围绕教育教学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发展,建设区教育信息基础数据库、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库及教育系统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化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平台等各种应用系统,切实提高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探索信息化教育新模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推动课程教学与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不断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形成开放、互动、共享的信息化教育模式,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满足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进一步推动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试验,推动“移动学习终端”和“云计算”辅助教学的发展,通过数字化学习,引导学生掌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多样化自主学习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应用的师资培训,更新师资培训方式,拓宽教师培训途径,积极引导教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来推动教与学模式的改革,为师生提供更加开放、便捷的学习环境。到2018年,完成全区校园网下一代互联网(IPV6)技术升级改造,全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建成随时随地随需的宽带教育网络体系,建成面向全民终身教育、能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玄武移动教育网。

10、教育精品化

坚持办精品学校的追求,深入开展精品化教育的实验研究。坚持以素质教育的理论,以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以精品化教育的理论,引领精品化教育的实践。优化教育教学策略、方式和管理方法,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调整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坚持“优质每一个”的教育思想,加大特色、品牌建设力度。以关爱每一个学生、发展每一个学生、幸福每一个学生来设计教育教学行为,评价教育教学成效,调控教育教学过程。努力把每一所精品化学校打造成品牌学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坚持“市场导向、合理定位、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原则,指导中等专业学校围绕信息技术类专业群、文化艺术类专业群、现代服务类专业群加强精品专业建设。进一步发挥实训基地在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双师型”教师培养、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社会就业技能培训、中小学生科技活动和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等方面的功能,强化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中等专业学校的专业结构和专业设置。积极引导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社会适龄青年、农民工、退役士兵、下岗失业人员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扩大职业教育的对外开放,鼓励中等专业学校与港澳台及国外职业院校进行多形式的合作办学。

11、质量保障

积极推广应用我区承担的市级重大招标课题《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完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树立“三段一体”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理念,进一步完善用增值性、发展性来评价学校的方法。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工作机制和科学的教育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引导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及社会各界正确对待成才,正确对待升学,对教师的劳动和学生的学业予以客观评价,为玄武教育新的飞跃提供保障。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机制,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科学化、规范化,追求教育教学监控的有效性。规范教育教学主要环节的质量要求和标准,引导教师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探索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教育的最佳途径,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保障区域教育教学质量持续健康发展。

建立和完善对学校科学有效的督导评估体系,逐步建立教育实施状况的监测体系。进一步改进教育督导的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督导检查的限期整改制度、督导检查结果的公报制度、教育重大问题的监测报告制度。建立发展性、动态化的追踪问效督导机制,提高广大校长和教师常态下减负增效的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通过区级层面的督导、视导、常规调研等途径,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提高学校质量管理的科学性,保障区域教育质量优质均衡发展。

12、体制改革

以教育厅委托研究的政策性、战略性重点课题为抓手,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管理构架,实行学校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分离、相制衡,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

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强化办学职责、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监管机制、合理配置资源、完善教育公共服务、创造良好环境等手段,运用法规政策、评价标准、教育督导、公共财政等杠杆,对学校实行宏观管理,积极拓展学校依法自主发展的空间,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和承担相应责任,逐步形成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法人地位、办学自主的新型政校关系。

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建立健全教代会、学代会制度以及工会参与管理和监督的制度。完善向党员教师、民主党派、全体教职工、退离休教师定期通报学校工作、定期听取意见和重大事项征询意见建议的机制。凡是关系学校发展大计和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要提交教代会、全体教工大会集体讨论或进行校务公开,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充分保障教师、学生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以融洽、和谐谋求教育的更高效率。

制定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家长义工制度、学生申诉制度,推动中小学完善家长委员会,引导家长、社区和相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的管理,扩大知情权和参与权,充分发挥他们的监督和评价作用。提高民主管理和开放办学的程度,凝聚家庭、社区等多元利益主体的力量和智慧,构建新型的学校、家庭、社区三方参与的教育管理共同体,形成依托家庭、社区的支持,在和谐的社会氛围中谋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

打印 关闭
教育概览